由小鹏汇天 eVTOL 撞机事故所思
2025 年 9 月 16 日,长春航展预演后的一场 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双机编队演练,让 “小鹏汇天” 和 “低空安全” 两个词同时冲上热搜 —— 两架飞行器因间距不足发生接触,其中一架着陆时起火,虽无人员伤亡,却给正快速发展的国内低空经济泼了一盆冷水。
作为国内 eVTOL 领域的标杆企业,小鹏汇天的这次事故不是个例,而是暴露了新兴业态在技术成熟度、管理规则、人员能力上的多重短板。
从事故本身出发,我们坐下来把这事聊透, eVTOL 安全到底难在哪、该怎么破?
事故复盘:到底发生了什么?
先把时间线和关键信息理清楚,避免被碎片化信息带偏:
基本情况:非表演时段的 “常规演练” 出了问题
事故发生在航展预演结束后的双机编队训练中(不是正式表演环节),涉事机型是小鹏汇天的 eVTOL。根据官方回应:
- 直接诱因是 “飞行间距不足” 导致接触;
- 一架正常降落,另一架着陆时机身受损并起火;
- 现场已完成处置,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。
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:事故发生在 “常规演练” 而非高强度表演,说明即便是相对平稳的飞行场景,eVTOL 的安全管控仍有漏洞。
初步原因:不止 “间距不足” 这么简单
官方只提了 “间距问题”,但业内分析给出了更多可能性,咱们不猜,只摆逻辑:
- 直接原因:编队飞行时的间距控制失效(无论是人工操作还是自动系统没跟上);
- 潜在隐患:可能涉及自动驾驶系统误判、电池管理故障(有专家从视频推测电池可能出了问题),甚至是低空电磁环境干扰了导航;
- 关键疑问:如果是间距问题,为何避障系统没预警?单架起火是否说明动力系统冗余不足?
这些疑问,其实指向了 eVTOL 安全的核心矛盾:它不是 “会飞的汽车”,也不是 “放大的无人机”,而是需要全新安全逻辑的交通工具。
eVTOL 安全为啥这么难?5 个 “特殊风险” 绕不开
很多人觉得 “不就是低空飞吗,比传统民航机简单”,但实际恰恰相反 ——eVTOL 的飞行环境和技术特性,让它面临传统飞行器没有的 “复合型风险”:
1. 低空是 “障碍物迷宫”
eVTOL 主要在城市 120-600 米低空飞行,这里有高楼、高压线、广告牌,还有乱飞的消费级无人机,甚至突发的鸟类集群。传统民航在高空 “点对点” 飞,eVTOL 却要在低空 “立体迷宫” 里穿梭。
2. 速度快 + 容错率低
它的巡航速度普遍超过 1-200km/h,最高能到 300km/h(比高速上的汽车快一倍),但重量轻、惯性小,一旦碰撞或失控,留给驾驶员 / 系统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几秒 ——2024 年 IEEE 航空电子会议数据显示,全球无人机 42% 的事故都是 “避障失效” 导致的,比 2020 年上升了 28%。
3. 多机协同是 “新难题”
未来 eVTOL 会像 “空中出租车” 一样密集飞行,编队训练、交叉航线都是常态。但目前行业还没形成统一的 “多机安全规则”,比如两架不同类型的 eVTOL 相遇,该谁让谁?最小安全间距该留多少?这次小鹏汇天的事故,就给编队飞行敲了警钟。
4. 起降场地 “空间逼仄”
eVTOL 常要在楼顶停机坪、小型起降点起降,这些地方往往只有几十米宽,周围可能还有建筑物遮挡 —— 相当于在 “篮球场大小的地方” 降落一架时速 200km/h 的飞行器,操作难度极高。
5. 动力系统 “风险特殊”
它用的是高能量密度电池 + 电动推进系统,好处是环保,坏处是 “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”:电池短路可能起火,电机故障可能直接失速,而且这些部件的冗余设计还没完全成熟。
技术怎么补?从 “飞控” 到 “避障” 的 4 大优化方向
要解决安全问题,技术是第一道防线。结合行业已有案例和标准,这 4 个方向必须重点突破:
1. 飞控系统:给 “大脑” 装 “双保险”
eVTOL 的飞控系统相当于 “大脑”,必须杜绝 “单点故障”。目前头部企业的做法是:
- 多通道冗余:比如 Joby Aviation 的六旋翼系统,每个飞行控制任务都有独立通道 + 备份单元,单电机故障了,其他电机能立刻补位,确保不坠机;
- 自主重构技术:系统检测到故障时,能自动调整控制策略 —— 比如边界智控的飞控计算机,已经能做到 “一个通道坏了,另一个通道 0.1 秒内接管”。
国内民航局也有明确要求:2025 年 eVTOL 的动力系统(DEP 系统)国产化率要达 70%,核心就是倒逼冗余技术落地。
2. 导航定位:不能只靠 GPS
城市低空里,高楼会遮挡 GPS 信号,一旦定位不准,间距控制就是空谈。解决方案一定是 “多模融合”,这个钱不能省:
- 把高精度 GPS、北斗导航、惯性导航(INS)绑在一起,GPS 信号弱时,惯性导航能补位;
- 引入 “所需导航性能(RNP)” 技术,简单说就是 “算准误差”—— 比如知道定位可能有 10 米误差,就把安全间距再放大 10 米,避免 “差一点撞上”。
3. 避障系统:“激光 + 视觉 + 雷达” 三重保险
单一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必翻车:激光雷达怕雨雾,视觉相机怕逆光,毫米波雷达怕金属障碍物。行业现在的共识是 “多模态融合”:
- 激光雷达:用 128 线的混合固态雷达,测程 200 米,精度能到 ±2cm,能看清障碍物的形状和距离;
- 视觉相机:装 “星光级” 传感器,0.005lux 的超低照度下也能成像(相当于深夜里也能看清东西);
- 毫米波雷达:77GHz 频段,能穿透雨雾和塑料,恶劣天气里不 “瞎”;
- 超声波传感器:负责 5cm 内的超近距离探测,比如起降时避开地面小障碍物。
深圳曾做过暴雨测试(降雨量 150mm/h),而用这种融合系统后,玻璃幕墙的识别率从 47% 涨到了 98%,效果很明显。
4. 多机协同:给 “空中交通” 定规矩
未来多机融合飞行是常态,必须有明确的 “协同规则”。虽然远远不够,但目前行业已经有一些实践:
- 群体协同算法:亿航智能的 EH216S 型 eVTOL,已经实现 9 机编队自主避让,系统延迟控制在 80 毫秒内(比人眨眼还快);
- 安全间隔标准:如果高速公路上同行同道行驶的汽车,需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,不同类型的 eVTOL,最小安全间距也必须设定。下表供参考:
机型 | 多旋翼 | 轻型复合翼 | 中型复合翼 | 重型复合翼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多旋翼 | 82 | 84 | 90 | 96 |
轻型复合翼 | 84 | 83 | 91 | 97 |
中型复合翼 | 90 | 91 | 93 | 100 |
重型复合翼 | 96 | 97 | 100 | 102 |
这组数据不是拍脑袋定的,是结合飞行器重量、惯性、操控性算出来的 —— 重型机惯性大,刹车距离长,自然要留更大间距。
管理要跟上:不能 “技术跑在前,规则落在后”
技术再牛,没有管理规则兜底也没用。这次小鹏汇天事故,暴露了管理层面的 3 个短板:
1. 低空空域:谁来管、怎么管?
目前国内低空(600 米以下)的管理权限还在逐步下放,2025 年中央空管委计划把 6 个试点城市的 600 米以下空域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(比如深圳就计划 2025 年开放 75% 的 120 米以下空域)。
但问题是:
- 不同城市的空域划分标准不统一,飞行器跨城飞行时可能 “迷路”;
- 隔离空域(专门给 eVTOL 飞)和融合空域(和直升机、通用飞机共用)的边界不清晰,容易冲突。
解决方案是 “分层分类管理”:比如 120 米以下给小型 eVTOL,120-600 米给中大型 eVTOL,同时用动态空域分配技术 —— 根据实时飞行需求调整航线,避免 “空域浪费” 或 “过度拥挤”。
2. 编队飞行:不能 “想怎么飞就怎么飞”
这次事故发生在编队演练中,说明编队飞行的规则还不健全。至少要明确 3 件事:
- 资质要求:不是所有飞行员都能飞编队,至少要持商照(直升机或固定翼)+ 编队专项培训;
- 操作程序:编队的起飞、巡航、解散流程要标准化,比如编队内的通信频率、位置报告间隔;
- 应急处置:一旦有一架出问题,怎么快速解散编队?比如预设 “故障机优先撤离” 的规则,其他飞行器向两侧避让。
3. 低空交通管理系统:建 “空中红绿灯”
现在很多城市还没有专门的低空交通管理系统,飞行器 “各自为战”,很容易撞。未来必须建 3 套系统:
- 全国低空安全网络:整合卫星和地面基站,确保每架 包括eVTOL、无人机都能被追踪,没备案的 “黑飞” 能立刻预警;
- 数字空管平台:用 5G + 北斗定位,实时分配飞行走廊,比如腾讯投资的 “天眼通” 平台,已经能实现低空飞行数据的可视化调度;
- 应急干预系统:地面控制站能在紧急情况下接管飞行器,比如发现两架飞机要撞了,系统能自动调整其中一架的航线。
人员与应急:最后一道防线不能松
技术和管理是 “硬件”,人员和应急是 “软件”—— 再先进的系统,也需要人来操作和维护。
eVTOL 飞行员:不是 “会开无人机就行”
eVTOL 飞行员不是 “无人机操作员”!而是需要专业资质的。民航局已经推出 “初级 - 商用 - 航线” 三级认证体系,首批试点机构在珠海、合肥、成都,2025 年底前会发首批发证。
培训重点要放在 3 个方面:
- 模拟器训练:用高精度模拟器模拟暴雨、电机故障等紧急情况,提高应对能力;
- 低空场景训练:比如在城市峡谷、高楼群中飞行,熟悉复杂环境;
- 编队协同训练:专门练编队内的沟通、配合和应急解散。
维护人员:电池、电机的 “健康管家”
eVTOL 的维护和传统飞机不一样,重点在电池和电机:
- 要建立专门的维修人员执照体系,比如懂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电动推进系统的维护;
- 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控部件健康,比如商飞的 “云雀平台”,能实时监控 643 家供应商的部件质量,从源头杜绝故障。
应急预案:不能 “出事了再想”
这次事故中,现场处置还算有序,但预案还能更细:
- 飞行器自主应急:比如装整机降落伞,动力失效时能安全降落;应急能源系统要能支持至少 15 分钟飞行,足够找迫降点;
- 地面应急指挥:每个起降点要预设应急救援队伍,比如消防车、救护车的停靠位置;
- 定期演练:每季度至少搞一次多部门协同演练,比如模拟飞行器起火、人员救援的全流程。
eVTOL 安全,不是 “一次性攻关”,而是 “长期修行”
小鹏汇天的这次事故,不算是坏事 —— 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行业发展中的问题,也倒逼整个产业链加快补短板。
近期要做的 3 件事:
- 制造商:立刻排查飞控和避障系统,暂停编队飞行并强化用户培训;
- 运营商:完善飞行前检查(重点查导航和避障),加强飞行员应急训练;
- 监管层:加快出台编队飞行标准,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台(比如哪家的避障系统出了问题,全行业能借鉴)。
长期要做的3件事:
- 技术上:持续投入低空飞行器协同避障系统研究、自主应急等核心技术,推动标准化;
- 规则上:构建覆盖设计、制造、运营、维护的全链条法规体系;
- 生态上:培养专业人才(飞行员、机务、空管人员),形成 “安全优先” 的行业文化。
来源于何老师